张志渊

张志渊
张志渊(朝鲜语:장지연,1864年—1921年),朝鲜近代史上著名的新闻工作者、社会活动家。初名志尹,字和明;后改名志渊,字舜韶,号韦庵、嵩阳山人。本贯仁同张氏,出生于庆尚道尚州。1898年成为《皇城新闻》主编,1905年《乙巳条约》签订时发表著名文章《是日也放声大哭》,1906年爱国启蒙运动兴起以后成为该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10年日韩合并以后不再办报。后因从事亲日活动而晚节不保。遗著有《韦庵文稿》。

人物生平

早期活动

1864年12月28日(旧历同治三年甲子十一月三十日),张志渊出生于朝鲜庆尚道尚州的一个乡班家庭,自幼接受汉学教育,并随族人张锡凤学习四书五经,后以擅长文章著称。张志渊原本如同其他朝鲜士子一样走一条科举仕宦之路,1894年春,他在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举行的式年试中进士及第,正准备进一步的庭试时,科举考试随着这一年“甲午更张”的展开而画上句号,于是张志渊回到故里。
1895年末,乙未义兵运动兴起,张志渊曾应邀为义兵起草檄文。 1896年冬前往首都汉城,当时朝鲜高宗尚 处于“俄馆播迁”的状态,张志渊又应邀撰写呼吁高宗还宫的上疏文,并在1897年初与各道绅士万余人联名上疏;1897年2月高宗从俄国公使馆回到庆运宫(今德寿宫)以后,张志渊再拟万人疏,请求高宗称帝,并在伏阙上疏时负责朗读。由此张志渊得到朝廷的重视,1897年7月,高宗已内定称帝,遂设立史礼所,负责称帝建国的礼仪,张志渊被叙用为史礼所职员。 8月,又兼任内部主事。此后直到1898年10月完成《大韩礼典》为止,张志渊一直在史礼所任职。当时他还纯粹属于儒家思想,鲜少有开化色彩,他不仅以朝鲜王朝儒学发达而自豪,还将高宗称帝定位为“上以接有明已绝之统,下以垂大韩无穷之业” ,反映出他还具有浓厚的小中华思想。另一方面,他并未被小中华思想所束缚,而富有民族自尊心,如当时名儒崔益铉上疏认为朝鲜已“用夷变夏”,并批评高宗称帝之举,张志渊则反驳其“腐陋蔑识”“凶险之肚,理难容贷”,称“陛下克述祖宗之志,溯接皇王之统,应天顺人,进位大宝,则为我东臣民者,孰不庆[biàn]?而彼(崔益[xuàn])乃敢讥之以无实之名,肆加诋斥……抑欲使陛下降其已进之位,而屈辱于夷虏之君,可乎?”他还在1897年9月上疏谴责日本“纵兵围阙,弑害国母” (指1895年日本人杀死明成皇后的“乙未事变”),体现出他的反日思想,可见他早期虽为传统儒生,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