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英文名:immune system)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3部分组成。[3]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两者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免疫细胞是免疫应答主要执行者,其中绝大多数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免疫细胞可以分为固有免疫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和介导特异性应答的适应 性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免疫分子种类多,包括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等由免疫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分子、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的膜分子、分化群分子、黏附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和各类受体分子如补体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等。[3] 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其发展大致分为3个时期,即经验免疫学时期、实验免疫学时期和科学免疫学时期。[2]《黄帝内经》中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表明3000多年前的人们已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内在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在治疗中亦非常注重调节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18世纪,英国的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发现挤奶女工因接触患有牛痘的牛后受到感染而不会得天花,意识到人工接种“牛痘”可能预防天花。19世纪后期,微生物学的发展为免疫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梅契尼柯夫(Metchnikoff)发现细胞吞噬作用,提出了细胞免疫的假说。1910年,奥地利著名医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等研究了抗原抗体及其反应具有特异性的化学基础,开启了抗体与半抗原关系的研究。1957年,澳大利亚学者伯内特(F.M.Burnet)提出的克隆选择学说是免疫学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为免疫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使免疫学超越了抗感染免疫领域,从而开启了现代免疫学新阶段。[2] 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细胞通过识别“自身”和“非己”异物而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有效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系列生理效应的过程。根据种系和个体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及抗原性异物的识别特点和效应机制不同,机体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类型,其中适应性免疫分为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和B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3]机体的免疫功能由免疫系统执行,免疫系统的功能可表述为以下3方面:免疫防御,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清除病原体及其毒素等;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维持自身耐受和对非己抗原产生适度的免疫应答;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被感染细胞。[3]免疫损伤是指机体接触抗原致敏后,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反应,通常称为变态反应或者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根据发生的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Ⅰ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4型。[4] 名词定义
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