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嵇叔夜养生论

难嵇叔夜养生论
《难嵇叔夜养生论》,又称《难嵇康养生论》《难养生论》,是由三国时期的向秀撰写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旨在激发嵇康对其养生理论的深入探讨。向秀在此文中提出了“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是“自然之理”和“天地之情”的观点,并主张“开之自然,不得相外也”,同时强调必须“节之以礼”“求之以事,不苟非义”。他认为,人的社会心理和欲望,如名利富贵等,应当与“自然”和“名教”相结合。这种通过对儒道两家经典文本的解读,使得两者之间的分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为实际运用奠定了思想基础。嵇康随后对此作出了回应,创作了《答向子期难养生论》。[1][2][3]

相关人物简介

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向秀雅好读书,隐居不仕。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经常协助嵇康在其家锻铁。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被赞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惜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注》余绪,完成了对《庄子》的注释。另有作品《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