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

一种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
肠炎(enteritis),[2]又称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胃肠炎、小肠炎结肠炎,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等。[3]
肠炎在中医中被称为“泄泻”,其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所提及。[5][6]该病按病程长短的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真菌性肠炎、寄生虫性肠炎等。[7]该病为一组广泛存在并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胃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全世界每年腹泻发病次数至少是50亿例次,其中主要为感染性腹泻。该病婴幼儿发病率高,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年因腹泻死亡的人数不少于500万,主要是非洲以及贫穷国家的儿童。在中国,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居所有传染病首位。[8]
肠炎的辅助检查有血常规、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等;[8]治疗方法包括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主要的抗感染药物有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吡哌酸、庆大霉素等,口服补液药物有氯化钠、碳酸氢钠氯化钾等。[3]预防措施有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加强饮用水卫生等。该病多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但儿童、老年人、免疫缺陷或合并其他疾病者病死率稍高。[9]

分型及病因

按病程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