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

二十世纪重大历史事件
苏联解体是指1991年12月26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分裂为15个国家的事件。[2]
苏联斯大林时期到赫鲁晓夫时期,政治上体制高度集权,个人崇拜盛行;经济发展上陷入停滞,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发展畸形;国际上与美国军备竞赛,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社会上加盟共和国要求独立的呼声愈高,民族矛盾尖锐,意识形态混乱。[3][5]
首先是1989年9月23日,阿塞拜疆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共和国主权宣言,宣布为主权国家[6]此后一年间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7]1989年,民主德国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实现政治体制自由化。1989年11月,东、西德两国之间开放了国界,柏林墙被摧毁。10月3日,民主德国不复存在,与联邦德国实现统一。[8]1990年7月12日,叶利钦(苏联解体后首任俄罗斯总统)在苏共二十八大上率先宣布退出苏共。[6]6月12日,俄罗斯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总统选举,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1993年12月12日,改称为“俄罗斯联邦”。[6]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职务;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正式解体,原属苏联海外的财产和外交机构均由俄罗斯继承并接收。[9]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东西方长达四十年的冷战状态,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10]地缘政治上,苏联解体缓解了周边国家的压力,世界进入相对持久的和平环境,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体卷入了发展市场经济大潮,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11]苏联的解体,是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国家职能严重退化,弄虚作假盛行,贪污腐败成风休克疗法的财政货币紧缩政策,使得俄罗斯原本资金短缺型的经济越发拮据;俄罗斯人口贫富两极分化比例扩大,犯罪行为增多。[12]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道路上遭遇的前所未有的挫折和损失,使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受到极大的削弱,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明显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