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砚

端砚、洮砚、歙砚、澄泥砚的合称
四大名砚(英文名:Four famous inkstones[1])是广东端溪的端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和山西新绛县的澄泥砚的合称。其中,澄泥砚属陶砚,其余三砚皆为石砚。[2]
端砚被称为“群砚之首”,[3]始出于唐代。[4]端砚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5]石色主要以紫色为基调,但各名坑砚石色泽有差异。石品花纹种类则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天青、翡翠、金银线、冰纹、鹧鸪斑等。[6]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
洮砚始刻于唐,盛行于宋。砚石以绿色为主,石料又濒临洮水,又名“洮河绿石砚”。洮砚品种繁多,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款式分单砚、双砚两大类,构型有规矩型和自然型两种。[8]洮砚质坚而细、晶莹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5]2008年,洮砚制作技艺及其传承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
歙砚驰名于唐代,全称歙州砚,因歙石的产地以龙尾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又称龙尾砚。[9]歙砚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10]歙砚砚石质地坚硬细密,砚面上石英微细颗粒均匀分布,也就形成了歙砚“发墨养毫贮墨久而不涸”的特点。[11]2006年,歙砚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
澄泥砚始于秦汉、盛于唐宋。[12]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制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澄泥砚质地细腻,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9]2008年,澄泥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