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钧

后唐卢龙节度使
赵德钧(?-937),本名行实,幽州(今北京)人。初为幽州军校,后归降后唐庄宗赐姓名为李绍斌,历为沧州、幽州等镇节度使。清泰年间封北平王,治幽州十余年,有善政。石敬瑭称帝,他也要求契丹立他为帝,未被允许。后出降,北迁契丹而卒。[1]
赵德钧善于守城,在幽州期间,颇有建树。当时良乡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重要通道,为恢复通往中原的粮道,赵德钧筑盐(阎)沟城,为良乡县治,调军戍守,自此幽涿之间交通始便。他又在幽州东设潞州(今通州),并在其东北修筑三河城,以通蓟州,幽州东部百姓方得耕作樵牧。为通山东漕运,赵德钧于931年请开“东南河”,次年冬天开工,六月渠成。赵德钧在幽州镇守十余年,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北平王,[2]与明宗为儿女亲家,历经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四朝。[3]937年,赵德钧卒于契丹。赵德钧卒后,辽帝释放并重用赵延寿,封赵延寿为燕王兼领幽州节度使,并追赠赵德钧为齐王。赵延寿便把赵德钧的灵柩,从契丹迁回幽州入葬。[2][3]

基本介绍

墓葬发掘
赵德钧之墓位于崇文区永定门外西马场。1956年发掘出墓志铭1方,为“辽故卢龙军节度使太师中书令北平王赠齐王天水赵公夫人故魏国夫人种氏合附墓志铭”。1959年11月在此发现砖室墓1座,墓葬东向,为大型多室墓,总面积144平方米,全部用沟纹砖砌成。结构上部分为仿木建筑,墓室规模较大,分前、中、后三进,每进主室两侧又筑一耳室,共9室。9个墓室的平面皆为圆形。赵德钧,唐同光三年(925)任卢龙节度使,镇幽州明宗时封北平王。后到幽州,打通幽州城东西两侧潞县和良乡地区的粮道,在幽州东南开凿运河以行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