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师

春秋时期子张之儒创始人
颛孙师(公元前503~前447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国人。《论语》中提及二十次。[1]
颛孙师崇敬孔子,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多次向孔子问“政”、问“行”,孔子也反复对他加以指教,强调“忠”和“信”。颛孙师便把有关忠、信的教导写在衣带上,以示永远不忘。颛孙师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颛孙师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应该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颛孙师主张“尊贤容众”,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在生活上不拘小节随和从俗,不注重衣冠的整洁美观,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孔子认为颛孙师过于心高气傲,而或流于一偏,对他的评语是“辟”(偏激)。因其性格狂放,不能守仁,故孔门弟子对颛孙师敬而远之。所以曾子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颛孙师虽向孔子学干禄之道,但未曾从政。[1]
颛孙师在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宜扬儒家学说。《韩非子·显学篇》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派,其中有子张之儒,列为“儒家八派”之首,《大戴礼记千乘》即子张之儒的文献。[1]

人物生平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颛孙师生于陈国,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子张为人相貌堂堂,极富资质,从容自得,居处不务求立于仁义之行。孔子评价子张说“师也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就是说子张才过人,失在有些邪辟,喜欢文过饰非。在《论语·先进》里孔子又说子张“师也过,商也不及”,即认为子张性格有些过于张扬,子夏性格有些过于软弱,并说“过犹不及”,认为他们都没有达到中庸之道。子张很喜欢问从政的事情,孔子告诉他:“多听,有不明白的就先阙疑,谨慎地说其余的,就少过失;多看,不明白的就先搁置,谨慎地做其余的,就少后悔。言少过失,行少后悔,事业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