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宋台-抖音百科
大宋台位于蠡县城西南博蠡公路南侧,距大宋村东南50米处。1976年经保定专家勘察确定为东汉时期单体墓。墓封土高11米,圆型,占地面积3782平方米。 发展历史
在蠡县城西南3公里处的定河路北侧,有一个高高的圆土台,因距蠡吾镇大宋村很近,被称为大宋台。它高约10米,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1977年经保定文物专家勘察初步确定为东汉时期单体墓,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下文公布,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蠡县政府于1987年7月在大宋台前立石碑一座,据石碑背面该县地名办所做的碑文记载,该土台相传系汉代一公主“丹珠”之墓,因朝中战乱逃到大宋一带,病逝后葬于 此处,又名“丹珠墓”。元代以前此台就已存在,县志载“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僧人普胜从五台山到大宋村,时大旱,普胜发誓,七日不雨焚身谢众,后三日果然大雨倾盆,平地三尺,民悦,捐资于台顶建清凉寺。”清凉寺正殿座北朝南,东西厢房数间,山门朝南。万历、正德年间对清凉寺均有修缮,据说当时台上楼阁寺庙,香火兴盛,晨钟暮鼓伴随着朗朗的诵经声,倒也是一烧香许愿的好去处。古人王荔登台有诗云:碧天凉雨小春时,残菊疏篱压故枝,雁抵衡阳随暖翼,水凝河北赵寒澌[sī]。忆谁同上清凉寺,老我重游大宋陂,回首含情增感慨,百年健兴独心知。 至清代清凉寺破损,1937年,日伪军将“寺”拆除建上“岗楼”。1945年,蠡县解放,民众奋而将岗楼推倒拆除。如今台顶仅存明代青石质石碑一座,上面镌刻着当时捐资修缮“清凉寺”的事迹和人名,石碑已倒且残缺不全,荒草萋萋显得分外荒凉,只有布满土台周围的酸枣树还有一些生气,此外还有关于清凉寺的一些传说仍 在当地民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