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

原北京城的九个城门
九门是指北京外城九个城门,分别是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城门、德胜门、安定门、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这些城门分布在城市的四个方向,即东、西、北、南。[1]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达攻克元大都后,将北城墙南缩五里,废除元大都的光熙门、肃清门、安贞门、健德门,新建的北城墙设德胜门和安定门。永乐十七年(1419年)十一月,将南城墙南移二里,原南城墙的丽正门、顺承门、文明门向南移,东城墙崇仁门改为东直门,西城墙和义门改为西直门。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始建京师九门城楼,正统四年修造完工,将丽正门改为正阳门、文明门改为崇文门、顺承门改为宣武门、齐化门改为朝阳门、平则门改为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名称不变,由此确定了北京内城九个城门的名称。[2]
九门以紫禁城为中轴线,呈现出对称布置的市坊街道,营造出都城壮丽威严的气势。从南门永定门到钟鼓楼的笔直街道长达16里,途经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正阳门棋盘街地区是明清北京的水陆交通要冲和商业中心,汇集了来自大运河和广安门的货物和车马。北京还有通往辽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贵州云南等地的道路和驿传邮路。[1]

朝阳门

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 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走粮车。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 “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