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

春秋五霸之首位
1
4
齐桓公(?-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时代齐国第十六位国君。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其母为卫国人。[1][2][3]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jǔ guó]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还是公子小白的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即国君位。他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1][2][4]
齐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人。公元前643年10月7日因病去世。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称霸的时间最早,霸主地位最为巩固,并且功业也最为显赫。他开创了利用会盟来召集诸侯确立霸主地位的形式,同时通过“尊王攘夷”的旗号守护了中原文明,维护了天下政局的稳定。[2][4][5]孔子称赞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6]齐桓公还留下了“一箭之仇”“老马识途”“庭燎招士”等典故。[7][8][9]

人物生平

成功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