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股票交易始于19世纪60年代,最初通过面对面议价进行,没有固定交易场所。1891年2月3日,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标志着香港股票市场的正式诞生。1914年,“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更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在1969-1972年,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和九龙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1973年,香港政府通过《1973年证券交易所管制条例》,自此证券交易所的数目受到管制,香港股票市场形成了“四会鼎立”的局面。[2][3]由于监管缺位导致市场失序,1974年股灾爆发。1986年4月2日,香港四个交易所合并为香港联合交易所,成为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标志着香港股市从市场竞争走向垄断。1986年9月22日,联交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2000年3月6日,香港联交所、香港期货交易所、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三家机构完成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拥有,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为港交所的单一最大股东。2014年11月和2016年12月沪港通、深港通的推出,进一步加强了两地市场的互联互通,香港从区域性金融中心转变为国际金融中心。[4]香港证监会作为独立的法定机构,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全面监管整个香港股票市场。[4] 香 港股市的发行制度采用以交易所为主导的双重存档制。其退市机制由《主板上市规则》《创业板上市规则》及相关指引构成,具有退市标准模糊和退市程序复杂两大特点。在交易制度方面,香港股市采用T+0交易制度且不设涨跌幅限制。[4]
香港股市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恒生指数,成分股分别纳入金融、公用事业、地产和工商业四大类。恒生指数包括33只具有市场代表性的成分股,其总市值占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市场资本总额的70%左右。[5] 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