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

人工制造的类似肉的食物
人造肉就是人工制造的类似肉(主要指瘦肉)的食物。瘦肉中含有20%左右的蛋白质。因此,选择合适的蛋白质就成为生产的关键。根据制造人造肉的原料不同,可将其主要分成两类,即植物蛋白人造肉和细胞培养人造肉。[3]
1894年,法国化学家马赛兰·贝特洛就曾畅想未来:“人类吃的将是实验室里培植出来的肉,而不是被屠宰的动物的肉。”[2]1916年英国人格雷弗就提出利用蛋白生产肉替代物,美国人波耶在1953年提供了新方案。[1]1960年代初,中科院下属单位扩大粮食代用品开辟粮食饲料来源。其中,微生物所利用白地霉培养出了粮食代用品 “人造肉”,轰动一时。[4]1985年,长春市工程食品研究所提交了“植物蛋白纤维丝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实现了以纯机械的方法直接加工全脂大豆粉成纤维丝;随后又提交了“全脂大豆素肉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1]2013年,世界上第一块人造培养肉从荷兰一个实验室里培养出来。随后,世界很多国家都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探索。[2]
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约有107家专注细胞培养肉开发的初创公司,仅2021年就新增21家;到2021年底,累计吸引投资逾19.3亿美元。[2]人造肉相比传统肉类生产方式,可以降低96%的温室气体排放,降低45%的能源、99%的土地资源和96%的水资源消耗。人造肉对于减少碳排放意义重大。[2]

种类

“人造肉”就是肉的模拟物,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植物肉,以大豆蛋白为主料经纤维化后制成;另一类是动物肉,也叫培育肉,是利用动物体内分离得到的干细胞进行培养,诱导细胞分化增殖得到的肌肉类似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