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
赫伯特·亚力山大·西蒙(Herbert.Alexander.Simon,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中国名为司马贺,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开创者之一,世界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1]
193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1943年获该校政治科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教授。1949年迄今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和心理系教授。1968年-1972年任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7年)。曾获图灵奖(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78年),美国国家科学奖(1986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颁发的心理科学终身成就奖(1988年)以及美国心理学协会心理学杰出终身贡献奖(1993年)。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2]
司马贺作为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在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产生了人工智能这一新学科。与A.纽威尔等提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类思维,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与E.A.费根鲍姆等人利用启发方式设计了EPAM程序,并和纽威尔设计了GPS程序,提出手段-目的分析等,为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具体的帮助。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建立起决策理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

西蒙生平年表

1916年6月15日 西蒙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米尔沃尔,父亲是一名在德国出生的电气工程师,母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钢琴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