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

陕西西安的秦腔艺术社团
易俗社(英文:Yisu Society),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282号[6][7],由李桐轩孙仁玉等人于1912年创立。[1][2]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社,也是著名的秦腔科班,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8]
1912年8月13日,李桐轩、孙仁玉等建立易俗伶学社。1912年下半年,戏曲名家陈雨农加入了易俗社秦腔改革。1917年,易俗伶学社迁址西一路并更名为易俗社,同时易俗社入驻京剧演出场所。1919年新文化运动期间,易俗社上演秦腔名剧《三滴血》,是秦腔戏曲改革的重要标志。1924年,易俗社邀请鲁迅西安易俗社剧场看戏,鲁迅并题赠了"古调独弹"匾额。1926年“二虎守长安”期间,易俗社坚持排演。1930年,易俗社训育主任封至模,开始探索新的思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戏曲理论、戏剧学、心理学等艺术学科。[3][10]1931年9.18 事变后,易俗社投身革命,以创作抗日、救亡为主的剧目。1951年7月13日,易俗社转为国营剧团。1954年,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易俗社开始自我改革。解放后十几年内,易俗社整理创作了八百多出优秀剧目,训练培养了七百多名学生。1979年,易俗社在国庆三十周年时献礼演出《西安事变》,后创作了《白龙口》《卓文君》《冼夫人》《郭秀明》等。[3][11]1993年11月30日,西安易俗大剧院举行落成典礼。[12]2009年6月,西安秦腔剧院完成了事业转企业改制工作,包括易俗社演出分公司等演艺团队。2014年,易俗社成立了西安易俗社文化研究院。[5]2019年,易俗社将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拍摄成秦腔首部3D电影;[13]同年,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成立。[14]2023年8月,易俗社推出“易俗社·梨园夜”秦腔夜游文旅体验项目,力求探索“戏曲+旅游”新模式,开辟“戏曲+”新路径。[15]
民国时期易俗社下设干事部、评议部、编辑部、学校部和训练部五个部。干事部和评议部是行政管理机构,编辑部、学校部、排练部为业务管理机构,一般在社人员为200人左右,是民国时期改良剧社中人员编制最大的剧社。[16]易俗社的组织章程内容主要体现了其“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的办社宗旨和民主共和的管理理念。[17]易俗社培养了数千名创作及演职人员,其中包括刘毓中孟遏云肖若兰陈妙华全巧民秦腔艺术大家。[18]易俗社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戏剧领域的一面旗帜,还引领了西北乃至中国的戏曲改良风气,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百年历程的重大时刻,堪称“中华戏曲第一剧社”。[19]2006年,易俗社剧场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2014年,易俗社被原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5]

历史沿革

引领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