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痈

中医病名
[yōng],中医病名,泛指背部痈疡。发生于背部的感染性疾患,因患者用手反搭,可触摸到病灶,故名“搭背”,俗称“背花”,又称“搭手”,现代医学统称化脓性感染。[1]
背痈因湿热内生、肾水亏损、阴虚火盛、内蕴火毒、荣卫不调、逆于肉理,或素体阴虚、过食厚味,阳气清浮、热盛则肉腐成脓。现代医学认为,背痈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抗病能力低下,或糖尿病日久失治,金黄色葡萄球菌乘虚侵入毛囊,沿皮下脂肪蔓延至皮下组织,受感染的毛囊与皮质腺相互融合,进而形成痈毒。未溃者背部病灶处红肿高凸,质地较硬、边缘清楚、疼痛剧烈,并见壮热畏寒、口渴、心烦、恶心呕吐、神志恍惚、软弱无力、食后即吐、咳嗽、胸痛。已溃者先渗黄白稠脓;次流桃花色脓,再出淡红色水液,有热象,疼痛随脓出而减,四周硬块渐消,腐肉日脱、新肉渐出。[1]背痈治疗以清热解毒、软坚消肿为主。[2]

病因

背痈因湿热内生、肾水亏损、阴虚火盛、内蕴火毒、荣卫不调、逆于肉理,或素体阴虚、过食厚味,阳气清浮、热盛则肉腐成脓。现代医学认为,背痈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抗病能力低下,或糖尿病日久失治,金黄色葡萄球菌乘虚侵入毛囊,沿皮下脂肪蔓延至皮下组织,受感染的毛囊与皮质腺相互融合,进而形成痈毒。[1]

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