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是古代著名民窑之一,窑址在今福建省德化县。[1]德化窑是一口烧造青白瓷和白瓷为主的瓷窑口,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2]德化窑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主要烧制青瓷。德化窑到了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并以盛烧白瓷出名。德化窑的瓷质优异,胎、釉浑然一体,色泽光润明亮,如脂似玉,洁白之中又闪牙黄,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为当时中国白瓷之代表。德化窑制品以人物塑像最为突出,如达摩、观音等,此外还有炉、尊、壶、乐器等器型,均名传于世[1]。 德化窑较出名的德化白瓷是中国历代外销瓷的重要品种之一,在海外很有影响,[3]享有“东方艺术”之誉。[4]
简介
在今福建德化,故名。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碗坪仑烧瓷较屈斗宫古窑址早,烧青白瓷,有的接近白釉,刻花蓖[bì]划纹装饰较多,盒子遗留甚丰,盖面所印阳纹装饰达一百余种,题材之丰富在南方地区首屈一指,南宋时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盒盖上阳文印花装饰题材丰富,有动物、花卉等近百种图案。划花间篦划纹亦较多,饰在碗、盘、瓶等器物上。屈斗宫元代办烧青白瓷,从南宋至元代。明代盛烧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被赞为"象牙白"、"奶白"或"天鹅绒白。清代除烧白瓷外,盛烧青花与彩绘瓷器。元代以来,德化窑瓷器输出海外,菲律宾、马来西亚出土有元代德化窑青白瓷,泰国及东非坦桑尼亚等国家也出土有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