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2]是真菌类病原体肺孢子菌(pneumocystis)引起的肺部机会性感染疾病。[3]肺孢子菌毒力较弱,生长缓慢,只有在宿主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时,潜伏的肺孢子菌才大量繁殖,导致PCP发生。[2] 肺孢子菌肺炎通常分为两种临床类型,流行型(经典型)和散发型(现代型),前者多发于早产、营养不良儿,后者多见于有免疫缺陷者 ,最常见于艾滋病患者,偶见于健康者。[2] 肺孢子菌肺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等,单纯吸氧不能缓解,经对因治疗后可迅速恢复。血常规、病原体检查、血清学检查、胸部X线、胸部CT等是该病的主要检查手段,病原体检查和血清学检查对确诊有重要意义,而胸部X线和胸部CT则对病情进行判断。治疗上除吸氧、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以外,病原治疗是关键,首选药物为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噁唑(SMZ-TMP);对中-重度患者,在抗PCP治疗的同时或诊断72小时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艾滋病患者尽早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2] 呼吸道隔离确诊的PCP患者,应避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对高危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非HIV感染者应预防性用药。[2]该病预后决定于基础疾病,如艾滋病患者一旦发生PCP,呈进行性恶化,未经治疗患者的病死率为50%以上。一般人群若能早期诊断、早期抗病原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2] 肺孢子菌肺炎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和致死病因,其发病率高达70%~80%。该病发病无季节性和性别差异,[2]截止2023年,统计全世界每年有400000例新发病例,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80%。[1]1909年肺孢子菌被首次发现,[5]1952年首次在人体内发现了肺孢子菌,[6]1988年首次证实为真菌并命名为肺孢子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