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亭是用茅草搭建的凉亭,也称草亭。一般用来让商家在内卖茶水或者和供过路人歇息,被奉为亭之鼻祖。
简介
茅亭(或草亭),是一种极易筑造的亭子,简单、朴素是其最大特从诗句中可见,点。“接叶制茅亭”,诗句中透露着一种不费什么功夫即可成亭的轻松感;“茅亭居上头,豁达门四辟”以及“凭高置草亭”可见,即便山野之地,茅亭也可随意安置,就算地势素以简单、朴素著称的茅亭,也并非不可以做出高,也可造出茅亭,用来赏景。不过,只见:“当年巧匠制茅亭,台馆晕飞匝郡城”。茅亭的易置及质朴,如晕斯飞的造型来,使其深受文人欢迎,杜甫浣花溪畔所置茅亭不止一个:“色过棕亭入草亭”。相比大多建筑物或其他类型的亭子,茅亭的制作简单,“多用原木稍事加工以为梁柱,或复茅草,或盖树皮,一派天然情趣。由于它保留着自然本色,颇具山野林泉之意,所以倍受清高风雅之士的赏识。”与竹亭相比,茅亭则更能体现“亭欲朴”的美学思想。 历史
中国茅亭起源甚早,可从建筑和语汇两方面加以说明。先秦时期,作为建筑的亭先行出现,可上溯至商周时期。而作为语汇意义上的“亭”字,出现稍晚。据考古发最早的“亭”字,是在先秦时期。所谓亭,民所安定也。现,《说文解字》日:“亭,亭有楼,从高省,从丁声。“《园冶》”《释名》云:亭者,停也,所停集也”。 《营造法原》日:“亭为停息凭眺之所。三书随时代之变迁,对亭的理解各有侧重。古人称亭为“亭戍”《韩非子。内储说上》“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亭侯”,均可见其作为边防要地和岗哨的军事性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说明秦汉时期亭是处于乡里之间的基层行政单位。这时的亭已兼具提供旅客食宿的功用,是后来路旁、园林或风景名胜亭停息与游赏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