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预科

大学前的预备教育
本科预科是大学正式教学班以外的预备班。[1]国际上,由于大多数西方教育体系内中小学的教育为十三年,而中国为十二年,所以一般来讲,中国学生在高中毕业以后,在赴英国澳洲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出国留学攻读学位前,必须进行一定时间的预科学习。[2]在中国高校招生中只有民族预科班[a],民族预科班是指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高等学校本科预备性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1]
解放前中国在一些学校设立过一年制预科,后逐步取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学院先后开设了一些民族预科班,在其他的一些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也相继举办了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预科班。预科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主要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的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

民族预科

发展历程

解放前中国在一些学校设立过一年制预科,后逐步取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学院先后开设了一些民族预科班,在其他的一些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也相继举办了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预科班。[3]1979年广西民族学院的初中预备班改为大学预科班。1980年起,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大学、广西农学院、广西农学院林学分院、广西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右江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河池师范专科学校、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都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每年招生600人。1984年,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大学、广西农学院、广西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右江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河池师范专科学校、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委托广西民族学院代培)预科班共招生556人。1985年,全自治区高校合计招预科生714人。其中外省7所学校,91人(壮族69人,瑶族9人,苗族2人,侗族1人,仫佬、伤佬族5人,毛南族3人,京族1人,其他1人);广西11所大专院校623人(壮族500人,瑶族76人,苗族17人,侗族6人,么佬、仡佬族14人,毛南族2人,京族4人,回族1人,彝族1人,其他2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