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瘟疫论-抖音百科
《广瘟疫论》,又名《瘟疫明辨》,是清代戴天章所撰写的温病著作,成书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该书共4卷,附方1卷,是对吴又可《温疫论》的推广发挥本。书中主要论述病发于里的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对伏气温病的脉因证治的阐发有突出贡献。《广瘟疫论》着重研究伤寒与瘟疫的辨证,特别是早期症状的鉴别,提出瘟疫早期诊断要点,并详述常见证、疑似证、危重证、后遗证、兼夹证,对每证的病理、鉴别、主治方药均作了比较精 确的分析。论瘟疫病机与兼夹诸证较吴氏详备,概括治瘟疫五法亦较《温疫论》明晰。2009年9月1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广瘟疫论》。 《广瘟疫论》成书后,以稿本编入存存书屋,未直接刊刻。后被坊刻为歙县郑奠一之书,名《瘟疫明辨》。其后又被戴孙祖启发现,祖启于是以存存书屋稿本为原本,于乾隆四十八年以《广瘟疫论》为名重新校刻于世。《广瘟疫论》现存乾隆四十八年刻本,《瘟疫明辨》现存嘉庆十七年壬申京江文光阁刻本、嘉庆二十二年丁丑晋祁书业常刻本、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南京李光明书庄刻本等较早版本。 内容简介
《广瘟疫论》为吴又可《温疫论》的推广发挥本,卷一论伤寒与瘟疫的辨证,而以气、色、舌、神、脉五个方面为两者分别之大纲;述瘟疫而兼寒、风、暑、疟、 痢五证及夹痰水、食、郁、血、脾虚、肾虚、亡血、疝、心胃痛、哮喘十证的证候与治疗。卷二、卷三辨析瘟疫表证32证,里证41证。卷四论瘟疫的治疗,分汗、下、清、和、补五法,另有辨虚实、后遗、妇人、儿童等诊疗诸法,并附“遗证”,实即病后不表里证七条。在《广瘟疫论》中,戴氏从病邪性质、受邪途径、传变等方面详述了温热与风寒不同。他认为风寒冷而不热,郁而不宣,初受在表,宜温散;温热由伏气而成,热而不冷,初起即宜凉解。并认为:风寒从表入里,故汗不厌早、下不厌迟;温热由里出表,故下不厌早、汗不厌迟。至于传变,戴氏认为:风寒从表入里,故多从太阳而阳明而少阳而入胃;温热本从里出表,故见表证时,未有不兼见里证者。在辨证方面,戴氏总结了瘟疫患者的特点,提出了瘟疫早期与伤寒鉴别诊断的独到见解,认为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是辨别伤寒与是温疫的“大 纲”;在治法方面,总结出汗法、下法、清法、和法、补法是治疗温疫的基本大法。此外,又提出了五兼证、十夹证的具体治法,充实了吴有性温疫学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