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刘放(?-250年),字子弃,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刘放是汉武帝子燕剌王刘旦的孙子,广阳顷王刘建的儿子西乡顷侯刘容的后代。东汉末年,刘放举孝廉入仕。后来投奔曹操,先后担任参军事主簿记室。魏国建立后,刘放被任命为秘书郎,后晋升为中书监,加给事中,被赐爵关内侯,负责中枢机密。魏明帝[ruì]即位后,刘放愈加受到宠信,被任命为散骑常侍,晋升为西乡侯。朝廷诏令密命多由刘放决定,权势极大。明帝临终前,皇储年幼,刘放力主召曹爽司马懿共同托付大政。齐王曹芳即位后,刘放再次受到重用,晋升为左光禄大夫,增邑至一千一百户。正始七年(246年),刘放致仕,嘉平二年(250年)去世,谥号敬侯[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放是汉广阳顷王刘建燕剌王刘旦之子)的儿子西乡侯刘容的后代,曾在郡中担任纲纪官员,被举为孝廉。时值汉末大乱,渔阳王松割据本土,刘放依附王松。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平定冀州,刘放劝说王松说:“过去董卓倒行逆施,英雄同时起事,拥兵自立,擅自发号施令,只有曹公能够拯救危乱的局面,拥戴辅佐天子,尊奉朝廷的辞旨讨伐罪逆,所向披靡。就说袁绍袁术那么强大,守则淮南的冰都融化了,战则在官渡大败;曹公乘胜前进,势如席卷,必将扫清河北地区,威权与刑罚已经结合,事情的大势就显现出来了。快些到达的总会得福,落后臣服的先就要灭亡,这是等不到整天奔走趋赴就会到来的时运。过去黥布放弃为王的尊贵地位,执剑归依汉朝,确实是懂得兴盛衰败的法则,明了归依叛离的命运的举动。将军您应该投身于曹公,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他,用优厚的礼物去与他结交。”王松按照刘放意见去做。曹操在南皮县讨伐袁谭,写信召唤王松,王松献出雍奴、泉州、安次三城,归附太祖。刘放替王松写了答复曹操的信,曹操很赞赏,征召刘放为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