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袁镇

隶属于江苏省泗阳县
新袁镇,是江苏省重点镇之一,位于江苏省泗阳县城东南方向,东与淮安市淮阴区相接,西与“苏北粮仓”卢集镇为邻,南与裴圩镇为伴,北与李口镇相依。[1]镇域面积53.59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42770亩,辖9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9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101人(2017年)。该镇以“新袁羊肉”而闻名,有“苏北养羊第一镇”之称,年养殖山羊6万只以上,是苏北有名的毛皮集散地,其中山羊板皮远销日本美国等国。2019年10月,新袁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2][3]

历史沿革

新袁镇境内古有马厂、高湾、三岔等集。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黄河水暴涨,村民陈端于镇内于湾处放水冲决南堤,黄水奔腾而下,泗阳东南一片汪洋,新袁成为新滩大湖,水天不辨。后水渐退,马厂集东、高湾集西呈现出并列土岭两道,蜿蜒东西,酷似两条卧龙。附近的地主、村民,江南、山东一带商贾艺人纷纷聚此定居。至同治初年(1862年)便形成了“双龙”两条街道,兴为集墟。集主陈姓,反姓氏“陈一意而称其为“新集”;集西地主袁氏,亦顺其东西走向建成袁集。新、袁两集,相距百步,以黄码河泓为界,又搭桥相连。民国初,已有500余户,商业繁盛,方圆15公里以内居民及水上渔民都喜来赶集。西马厂、东高湾两集渐渐萧条冷落而闭市。民国23年(1934年)新、袁两集合为仁和镇抗日战争期间,淮北区淮泗县建新袁区新袁乡,仁和镇改称新袁镇。
这里曾设有淮北抗日民主政府许多机构,留下了刘少奇、彭雪枫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新中国成立后,新袁曾为区、人民公社、乡等。1957年设新袁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7年建镇。1996年,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4.3万人,辖袁集、杨大滩、三岔、东田、交界、于湾、高湾、后堆、马庄、三号、三徐、四号、一号、新东、新集、河头、葛圩、八号、马场、西田、田梨园、坝头、河埝、坝南、梁谢、新滩、新袁农科27个行政村。
2000年,袁集、新集、新东、一号撤村改居。2003年,辖新集、袁集2个居委会,三岔、于湾、新东、马庄、三徐、白水、马场、坝头、河埝、葛圩10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