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中会战

1944年发生于河南省的战役
豫中会战,又称河南会战,发生于1944年4月18日至6月12日,作战区域涵盖陇海铁路河南省中牟、郑州洛阳灵宝沿线;洛阳至卢氏洛河沿岸地带;平汉铁路郑州、许昌、信阳段沿线地区。[2][1][3]
1944年1月,日军大本营下达“一号作战”命令,旨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4月,日军调集6个师又4个旅共15万余人,由冈村宁次指挥,分左、中、右三路进攻豫中,另有独立第11旅自信阳北犯策应。中国第1战区在黄河南岸及豫中地区部署8个集团军约30万人,准备依托黄河防线抗击日军,计划在嵩山附近决战。[1][2]
4月17日夜,左路日军自中牟渡河,突破防线后连陷郑县长葛等地;中路日军19日发起攻击,21日突破河防,24日与右路日军在密县会合西进。30日起,日军后续兵团投入战斗,5月6日前连克许昌等多地,8日打通平汉铁路。5月9日,右路日军南渡黄河,迅速攻占渑池等地。[2][1]
为解洛阳之围,中国军队展开反击,一度克复多地、切断平汉铁路。但25日洛阳仍被日军攻陷。6月上旬,日军再次南北夹攻,17日重新打通平汉铁路,会战结束。此役因指挥失误与部分部队作战不力,中国失去大片国土,日军成功控制河南境内重要铁路线,达成战略目标。[2][1]
此次战役日军打通平汉路南段,占领沿线要点与洛阳,重创第一战区主力。中国军队损失惨重,伤亡、被俘众多,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牺牲,蒋鼎文汤恩伯被撤职,部队士气与战斗力受挫。河南地区百姓深受战争之苦,生命财产损失巨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民生困境。豫西民众与国民党军队矛盾激化,民众收缴国军武器,组建抗日自卫武装,影响了地方政治军事格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