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鸿生-抖音百科
刘鸿生(1888年~1956年10月),[1]名克定,男,浙江定海(今舟山)人,出生于上海,[2]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刘鸿生以煤炭行业起家,10年间便成为“煤炭大王”,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的企业达70余家,并创办了银行、保险公司等,被誉为“火柴大王”“水泥大王”“毛纺业大王”“实业大王”。[3] 1906年,刘鸿生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4]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刘鸿生开始崇尚实业救国,投身于民族工业的振兴,先后投资经营火柴、水泥、毛纺、煤矿、码头堆栈、搪瓷、保险、银行和企业大楼等,形成了一个集轻重工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于一体的颇具远景的、规模巨大的企业集团。[5]1956年公私合营[6]时,刘鸿生是当时中国仅次于荣氏家族的最富有企业家。[7] 刘鸿生曾任全国工商联第一届常委、上海市工商联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原民建上海市副主任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执行长兼上海分署署长、轮船招商局理事长等职。胡厥文对其评价:明察秋毫,恢恢大度;创业维新,不封故步;细大不捐,勤政所务;爱国心长,义无所顾。[4][8] 人物经历
刘鸿生,祖籍浙江定海。19世纪刘鸿生的祖父刘维忠在上海宝善街开设了一家供人看戏饮茶的"丹桂茶园"。生意还算兴隆。鸿生父刘贤喜,经人介绍,在招商局的轮船上做总账房,除了每月优厚的薪水,还经常利用轮船往来的 便利条件夹带私货贩卖,从中牟利,因此家庭生活还算富裕。刘鸿生7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尽管哥哥继任了父亲的轮船账房职务,收入却减少了;同时,也由于祖父年迈,无力经营茶园,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全家十几口人生活十分拮据。虽然家中交学费已经十分困难,母亲仍然不愿意让聪明好学的儿子失学。她想方设法,让刘鸿生继续读书,13岁他进圣约翰中学。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他发愤苦读,各门功课一直名列前茅,不但可以免交昂贵的学费,而且每月能领到奖学金。大学二年级时(1906),美国校长决定送他到美国去学习神学,学成回校担任牧师兼教英文。他因不服从校长培养他当牧师的安排被开除。1906年,刘鸿生由上海圣约翰大学辍学﹐至职业学校任教,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老闸巡捕房做教师﹐老闸巡捕房做教师。1908年﹐考入上海英租界会审公廨[xiè]当翻译。约半年后﹐转入意籍律师穆安素事务所工作。1909年(宣统元年)﹐入英商开平矿务局﹐任上海办事处任推销员﹐为开平煤打开销路。1911年﹐升为开平矿务局(1912年后,改称开滦[luán]矿务局)买办﹐设立帐房﹐赚取佣金。随后﹐又与上海义泰兴煤号合作﹐经销开滦煤﹐分取利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自租船只﹐由秦皇岛装载开滦煤运沪销售﹐约有三年时间﹐赚银百万余两。1918年为扩展煤炭经营﹐他与义泰兴煤号等伙设义泰兴董家渡煤栈﹐并委托英商壳件洋行经理码头业务。此后﹐他又在上海及长江下游各埠与人广设销煤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