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川秀树-抖音百科
汤川秀树(日语:湯川秀樹/ゆかわひでき,英文:Hideki Yukawa,1907年1月23日—1981年9月8日),原名小川秀树,日本物理学家,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日本学士院院士,京都大学和大阪大学名誉教授,京都市荣誉市民,1943年(昭和18年)获文化勋章、勋一等旭日大绶章。[1][4][7] 汤川秀树出生书香之家,幼年随父亲移居京都,1925年进入京都大学物理系,获科学硕士学位。[1][9][8]1932年,汤川秀树担任大阪帝国大学讲师。1935年,汤川秀树提出介子理论,并发表关于基本粒子间相互作用的论文。然而因为当时的物理学界权威人物如玻尔、海森堡和奥本海默等不承认新粒子的存在,其研究成果并未得到广泛认可。[1][7][10]1936年到1937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C·D·Anderson,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粒子,即μ子(先被称为μ介子)[a],其质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汤川秀树的介子理论才逐渐得到科学界重视。[12][13]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鲍威尔(C.F.Powell)发现了π介子,π介子正是汤川秀树在1935年提出的那种介子。人工制造出π介子,证实了汤川秀树介子理论的正确性,他因而获得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13]此后,汤川秀树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到1953年他回到日本担任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55年,汤川秀树是在《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上签名,呼吁人们和平利用核能。1957年,汤川秀树参加在加拿大举行的世界和平的会议,此后他频繁出席各种禁止核武器的国际会议,为和平利用核能奔走呼吁,直至1970年退休。[1][14][15]1975年起,汤川秀树长期患病;1981年9月8日,他在日本京都病逝,享年74岁。[1] 汤川秀树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学、粒子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是“基于核力学的理论工作,预测了介子的存在”。[7]此外,他还给出了核力的汤川势表达式。[8]1947年至1966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的奥本海默(JuliusRobert Oppenheimer)说,汤川秀树关于介子的预言,是过去十年中为数不多的真正有成果的思想之一。[16]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