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乡位于郧阳区西南方,汉江南岸,东与柳陂镇相连,南与鲍峡,胡家营镇接壤,西北与郧[yún]西涧池乡,青曲镇隔江相望。辖区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40公里,版图总面积223.72平方公里。全乡现辖一个办事处(安城),38个行政村。耕地面积34845亩,人均耕地1亩。2000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7051万元,财政收入170万元,人均纯收入1350元。另有台湾省新竹县五峰乡和青海省互助县五峰乡。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 五峰乡常住人口14935人。[1]
历史沿革
提及郧阳区的历史源流,人们常以古麇国称之,那么古麇国都城何在?有资料称,古麇斩都城在锡穴,锡穴今在何处?据《和邵志》和《太平寰宇记》记载,锡穴位于郧县城西一百二十余 里。即在年内五峰乡拦马河一带。拦马河就是五峰乡的肖家河,明朝未年闯王李自成在此安营扎寨整编军队,与明军隔河而战,故得名拦马河,后因此地多为肖姓,便改为肖家河。据清代同治《郧县志》载,“五峰山,县城西二十里,故锡穴县之南丰山也,高九仞,上有五峰观。”五峰山就是五峰乡观山。五峰乡因此而得名。追溯历史,五峰乡曾是三教汇集之地。佛教有东峰村庹[tuǒ]家洲的洪门寺,据说在明代,这座寺院连同塔林占地数百亩,是过往船工上岸顶礼膜拜之地,后因一把大火化为灰烬。天主教有花瓶九组的天主教堂,今迁址五峰乡南北峰六组,是全县唯一一个经省宗教局批准的乡镇教会组织。道貌岸然教有五峰观,在明代五峰观就是一座大观,香火极盛,有一步三座桥、三步一座庙之说,开山道士郭林子曾在观门制联云:“东峰西峰南北峰五峰缀顶”将四周山峰、地名尽衔其中,且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名词冠之,以致道观开山数百年,许多文人雅士路过山门而难出下联。当年五峰观四周丛林茂密,松鹤共尊,风光灵秀。山下千亩平畴,四舍人家,更显出仙气象,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方圆几百里人汇聚五峰,下观山赶庙会,人流上至观山顶下到西峰村河边,十分繁华。时过境迁,三月二十八庙会逐步演变为物资为物资交流会。建国前,五峰乡泥峰乡,辖汉江北岸郧西县境内泥河,沿汉江上至木瓜沟,下至堵河口,东至黄龙。1949年五峰全境解放,隶属郧西县泥峰乡建制。1950年2月,郧县五峰乡划归郧县建制,设郧县第十四区。区机关设于五峰乡南北峰村六组。1958年9月五峰区委改名为五峰乡党委。1961年复名为五峰区委,下辖安城、西沟、界牌、上塔、南北峰、花瓶沟村6个小乡。1975年3月撤区建社,将原五峰区一分为二,设五峰公社、安城公社。1984年6月设区建乡,和安城人民公社合并成立五峰区,1985年5月改名为安城区,下辖花瓶、安城、西沟、界牌、上塔、南北峰6个小乡。1987年撤区建乡,将安城区再分为五峰乡、安城乡。2001年4月,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将原安城乡整体并入五峰乡,乡政府设于南北峰村六组,人口由1.4余万增至3.5余万,版图面积扩大到223.7平方公里,使五峰成为郧县江南片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 内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