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快懂百科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从先秦两汉形成、南北朝确立、隋唐繁荣到明清普及,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在广大汉族地区广泛传播,苗族、布依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在过别具特色的端午节。[1]2009年被收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端午节民俗众多,由驱毒避邪祈福为主题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 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插艾蒿、挂菖[chāng]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挂五毒图等。端午活动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江苏苏州市和湖南汨罗市的文化活动更具典型性。[3] 端午节的起源有公共卫生、季节适应和祭龙的解释,也有许多传说,如屈原投江、伍子胥悬睛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溯源和传说经过历代丰富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标志。[4] 端午节是祛灾保健、追念先贤的社会伦理节日,通过悬挂艾菖蒲、采药制药、互赠节令食品物品、举办各种追思活动、家人团聚等方式展现着人们期待身体健康、精神富足的传统文化价值目标,[5]同时端午节当今在爱国、体育竞技和公共卫生方面对中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如今随着中国世界影响力的增大,端午文化的辐射遍及全球,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项目,这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人民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价值。[6]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端午节当日放假1天。[7] 名称及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