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仙

晋剧戏曲家
马秋仙,艺名“小果子”,1928年生于山西文水卜宜村。自幼喜爱戏曲,10岁即师从叔父、晋剧名宿马兆麟学艺,工须生,以做工戏《秦琼观阵》开蒙,勤学苦练,扎下坚实的底功;并学会《芦花》《斩子》《空城计》《八件衣》等戏。13岁随师傅从阳泉来到太原,进新华剧院,初演彩女之类配角,两年后显露才华,与郭兰英合演《杀府》《走山》《化金钗》《金水桥》等戏。二人同庚同龄,年貌般配,又都天赐一付清脆嘹亮、爽然悦耳的歌喉,很快赢得观众青睐。之后,马秋仙随团转入晋中、太原一带农村演出。一日在祁县城隍庙贴演《四郎探母》,观众在“海报”她的名字下面画了一个有红又大的“果子”,内写“小果子”三个字,从此“小果子”之艺名不胫而走,传遍晋中、太原。16岁时,马秋仙随师傅重返阳泉,演出《出棠邑》《斩黄袍》《九件衣》等戏,红遍“东四处”。一年后,她随师傅和师妹马福仙等应邀赴张家口,在丰镇大同一带辗转演出数年。[1]

人物生平

马秋仙在晋剧第二故乡——阳泉,观赏了前辈毛毛旦(王云山)、郭寿山(金铃黑)、王玉山(水上漂)、金金奎(丑)、王正魁等名宿的精湛技艺,并有幸与他们合演多部剧目,如与毛毛旦、刘仙玲合演《六月雪》,与金铃黑合演《捉放曹》,与水上漂合演《走山》,与牛桂英、金金奎合演《芦花》等。这些经历使她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上世纪四十年代,马秋仙随师傅全家赴北京,入“三晋戏园”,又与名伶王玉山、牛桂英、筱桂桃等同台演出。她所演《取成都》《天水关》《空城计》《法门寺》《北天门》《斩黄袍》等戏,唱功独到,神形兼备,又正值当演之年,风华正茂,赢得北京戏迷的一致赞赏。太原解放后,她随师傅等回到太原,加入名宿张宝魁所乘的人民剧团。
952年,她又参加了“须生泰斗”丁果仙所乘的新新晋剧团,大、小“果子”同台献艺,相应成辉,令人大饱眼福,一时传为佳话。马秋仙边演边学习,虚心向丁果仙请教,获益匪浅。她自小受马兆麟严格传授,很得“马派”真传。此时与丁果仙同台,两人戏路相似,但风格迥然有别,她为丁大师“执蹬”,轮换上演《反徐州》《四进士》《法门寺》《九件衣》等,均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时风靡省城。1952年,马秋仙与郭兰英、王银柱合演《明公断》“大堂”一折,参加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受到首都观众热烈欢迎。1956年,马秋仙应邀入“霍金凤剧团”,该团后改为太原市人民晋剧三团。马秋仙时逢中年,艺术日臻成熟,待人谦虚诚恳,颇孚众望,被委任为三团团长,选为太原市人民代表,取得了政治、艺术的长足进步。在“抗美援朝”的日子里,她自愿报名参加太原市赴朝慰问团,以极大的热情为“最可爱的人”演出了她的代表作《空城计》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