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1126年-1204年),字子充,又字洪道,号省斋居士、青原野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2][1]
周必大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从小锦衣玉食,但在他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在十二岁时,又失去了母亲。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二十五岁的周必大进士及第,三十四岁时,凭借一纸策文进入宋高宗的视线。周必大四十五岁时,宋孝宗将他封为了兵部侍郎。又过了四年,周必大升任吏部尚书,至此,他正式走进了南宋的权力中心。周必大也没有辜负宋孝宗的信任,在这段时间里,他屡次推荐能人善才,尽力填补当年秦桧驱良推恶的人才漏洞,同时削减赋税。周必大五十四岁任参知政事,五十八岁出任枢密使,六十一岁担任右丞相,六十三岁任左丞相。嘉泰四年十月一日(1204年),周必大在吉州去世,年七十九。[1] 周必大历仕高、孝、光、宁四朝,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谥“文忠”。有《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二百卷传世。他极为重视典籍,致仕后主持编校《欧阳文忠公集》《文苑英华》两部巨著,二书因收罗详备、校勘精审而备受称誉。[2] 人物生平
刻苦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