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墓

开凿于山崖的墓葬
崖墓是一种古代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墓葬,主要存在于中国的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1]。战国时期的崖墓集中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形式多样,包括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葬,使用整木刳成的棺材。崖墓的族群属于百越中的一支。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崖墓多为诸侯王陵或贵族大墓,通常设有墓道、甬道、耳室、中室、后室,并随葬大量精美器物。东汉至六朝时期,四川地区盛行崖墓,尤其是乐山地区,常有多座崖墓聚集在同一面山坡上,形成墓地。[2]

历史起源

崖墓,又称“蛮洞”,起源于汉代,是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3]。最早的文献记录出现在《后汉书·冯衍传》,其中提到:“凿崖石以室兮,托高阳以养仙。”到了唐宋时期,因年代久远,时人误以为崖墓是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南宋诗人陆游曾将其描述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使崖墓增添了神秘色彩。此外,还有一种依山为陵的陵墓也被称为崖墓,始于汉代,如河南永城芒砀山梁王墓。唐代以后,多位皇帝选择此种墓葬形式,形成了多个“崖墓”。

分布范围

崖墓在中国分布广泛,涉及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多个省份[4]。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南部岛屿上也有发现。龙虎山作为中国道教发祥地,拥有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崖墓葬群,被认为是崖墓葬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