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青衣在旦行中有着重要地位。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3][3][7][1]扮演的一般都是端 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8] 宋代歌舞表演中,旦行开始出现;元杂剧时期,“旦”脚作为脚色名目首次出现,开始演绎故事和正剧人物;到了明朝时,正旦(青衣)作为女主角的地位逐渐明确。[9][10]初期的青衣行当以唱为主,不重做表,涌现了大批杰出演员。20世纪20年代王瑶卿和梅兰芳对青衣行当做出了改革,将花旦和刀马旦的技巧融入到青衣表演中。到了20世纪50年代,张君秋又融合了四大名旦的特点,为青衣的发展更上一层楼。[11]青衣的年龄从青年到中年跨度不等,主要表演原则是以唱为主,并将戏曲中的唱、念、做、表进行了融合。其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多表现为端庄沉稳,大方秀丽。[12][13]青衣的念白一般都是念“韵白”,虽诸功兼重,主要发挥在唱功上。[14][15][9] 青衣按流派主要可分为梅派青衣和张派青衣。梅派唱腔质朴清新,刚柔并济,具有自然中和之美,代表作品有《贵妃醉酒》《生死恨》《四郎探母》《玉堂春》等;张派唱腔则刚健委婉、俏丽清新,代表作有《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红鬃烈马》等。[4][16][17]京剧青衣位于旦行之首,为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18]此外,作家毕飞宇于1999年创作的京剧题材小说《青衣》在文学界曾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获2000年最佳中篇小说奖,并入围2008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并且该小说还被改编为电视剧、舞剧、京剧现代戏等作品,影响颇广。[19][20][21][22] 名称由来
青衣在中国戏曲行当中属于旦角,是最注重唱功的角色之一。在旦行中青衣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也被称为正旦。在剧中,大青衣扮演的角色一般为端庄文静的已婚青年女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