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

中国台湾爱国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
连横(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男,[4]汉族[2]幼名允斌,谱名重送,字天纵、雅堂,[a]号武公、剑花,别署慕陶、慕真。[1]中国台湾省台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中国台湾爱国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4][12]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祖父,被誉为“台湾太史公”。[4]
1897年,连横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俄文。[13][4]入学没过多久,连横便回到台湾办理婚事。[14]之后,与十位诗友在台湾岛上成立了浪吟诗社。[13]1898年后,他出任过《台澎日报》《台湾新闻报》诸报汉文部主笔,发表了不少随笔。[4]1902年,他赴厦门,被《鹭江报》聘为主笔。[15]1905年,连横携家眷移居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闻》[b],宣传革命思想。[13][12]1908年,连横全家又搬到台中,加盟《台湾新闻》,并开始撰写《台湾通史》。[13][14]1914年,连横受清史馆馆长邀请协修清史。[16]同年冬天,他辞去了馆里的职务,又回到了台湾。[17]1918年,连横历时十年完成《台湾通史》的撰写。[13][14]1924年2月,他在台北创立发行汉语古典杂志《台湾诗荟》,一直到1926年赴杭州西湖养病停刊止,共发行22期。[18]1933年春,他为了实现终老祖国的愿望,于是全家迁回中国内地,在上海定居。[19]1936年6月28日,连横因肝癌病逝于上海,享年59岁。[6]
1930年,连横提出“鸦片有益论”曾引发争议。日据时期,连横整理《台湾语典》四卷,收录1176条词目,强调两岸“同根同源”。[20]他临终前叮嘱儿子连震东投身祖国复兴。[21]其孙连战之名源于遗训“克敌光复”之志。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首次完整记叙了台湾从隋代至1895年被日本窃据期间的历史,以确凿史实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2]他的作品还有《台湾语典》《台湾诗乘》《雅言》《大陆诗草》《剑花室诗集》等。[7]

人物生平

早年:书香世家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