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2021年1月28日[1]),天文学家。福建福州人。1936年,王绶琯13岁时考入马尾海军学校,始学航海,后转造船。[2]1943年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赴英国留学,1950年改攻天文并被聘入伦敦大学天文台进行研究工作。中国科 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至1996年,王绶琯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副主任、主任。[1]开创了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领域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进,且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在主持提高中国时号精确度、开拓并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负责北京天文台及其射电天文研究的创建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王绶琯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3]负责成功地研制出多种重要的射电天文设备并取得多项创见性研究成果。在领导和管理中国天文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4] 2021年1月28日,因病辞世,享年98岁。[1]
人物简介
王绶琯开创了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推进。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对提高中国时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负责并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与苏定强等共创“多天体光谱望远镜”(LAMOST)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1978年被评为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同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长期致力于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倡导并精心创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多次在中学、科技馆、天文馆讲演、座谈,编著一系列青少年科普读物。曾当选为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