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

东汉历史事件
清议又称为“清议运动”。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期,面对外戚、宦官交替擅权,正直的儒士除上书请愿、严惩不法外,还发起清议、广施褒贬。[1]
现代史家往往将清议称为“清议运动”,即制造舆论予以威慑。当时官僚士大夫以太学为中心,希望通过“清议”,表达自己对现实统治的不满,希望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来挽救外戚和宦官专权下走向覆灭的东汉王朝。因宦官以“结党”之名和“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之罪进行诬陷,终引发对士人迫害长久的党锢之祸。这不仅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政局,而且对后世的思想政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1]

代表人物

李膺(110年-168年),字元礼,[yǐng]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举孝廉,历任青州等地太守,转乌桓校尉,徵 度辽将军。后为河南尹,与太学生郭泰等交游,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nìng]。在太学生的心目中,他是“天下楷模”,凡受到他的赏识,皆被誉之为“登龙门”。延熹九年(166年),他捕杀交通宦官的张成,史称“张成事件”,为引起[]之祸的直接导火线,他也因此被捕入狱。次年虽获释,然仍终身禁锢,不准为官,而声誉更高,士子称他为“八俊”之首。俊者,言人中之英俊。灵帝即位,窦武辅政,引他为长乐少府。不数月,武为宦官所害,党祸再起,他被下狱拷问致死,妻子徙边,父兄及其门生故吏并遭禁锢。
李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