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三都

春秋时期堕毁鲁国三桓私邑的历史事件
堕(通“隳”huī,意为毁坏城墙)三都,春秋时期鲁国堕毁三桓私邑的事件。三都是季孙氏的费邑、孟孙氏的郕邑、叔孙氏的郈邑。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孔子为鲁国的大司寇,为了加强君权,派仲由堕毁三都。季孙斯和叔孙州仇仲孙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势力,也支持堕三都。叔孙氏先堕毁郈邑。费邑宰公山不狃起兵反鲁,率军攻入鲁国国都曲阜,鲁定公和季孙斯(季桓子)、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叔孙州仇(叔孙武叔)躲在季氏之宫,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须、乐颀率军击败公山不狃,公山不狃逃到齐国。之后,郕邑宰公敛处父反对堕毁郕邑,使三桓开始反对堕三都。堕三都最终失败,孔子不久之后,也离开鲁国,周游列国。[2][1]

参与者

1.孔子,氏孔,名丘。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鲁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庶弟,继昭公而立,公元前509年—前495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