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州城隍庙-抖音百科
胶州城隍庙位于山东胶州市。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胶州城隍庙有两座,一座位于城隍庙街中部,座北向南,另一座在城隍庙后街中部,大门向北。两座庙前后相接,前殿的城隍爷为金属铸造,后殿城隍爷为木质,两个殿的面积合起来规模宏大,仅次于文庙(孔子庙),为胶城第二大古刹。[2][3] 历史
位于城隍庙街的城隍庙,庙门口左右各一石座铁壳狮子,高约2米。大门为一高约4米的拱形门洞,进门后有一15×30米的石子铺地的园子,再进即戏楼。戏楼坐南朝北,正对城隍主殿。戏台前有一15×60米的戏池,其上有遮阳棚,戏池内有4排带椅背的长条椅,椅背上有可供放置茶水、瓜子的平板。全部坐席约有300个,座位没有编号,但分男左女右。在坐席两侧,有木栏杆隔开的站席。城隍主殿坐北朝南,两侧有配殿,因后改为玻璃门窗的大房子,内空无一物,故不知原先供奉什么神。在配殿东侧有一小殿,内有类似释迦牟尼卷发立像数尊,因该殿做了供戏院饮用水的开水房,故杂乱无章。在主、配殿的前面,有东西两个廊房,据老人讲两个廊房内全是表现18层地狱之形象。自我记事起(1940年左右),西廊房空无一物,东廊房南半边被戏院供茶水和瓜子的“瓜子柜”占用,北半部分放置了表现新文化运动的物品,有动植物挂图,动物标本和学生的粘贴、雕刻等手工劳作。城隍庙的戏楼可能早就成了营 业性场所,因此庙内既无僧道主持,也少有来进香者。戏院基本常年营业,有一年(可能是1941年前后)周信芳带班来演出数日,打炮戏是追韩信,还演过“斩经堂”和“铁公鸡”,其唱腔、作功令观众大开眼界,非常叫座。因城隍庙前殿常年演出,所以老百姓叫它戏院的多,叫城隍庙的少了。另外,应该一提的是城隍庙大门之上,有一绘制匾额,书有“进德会”三字,所以城隍庙街也叫进德街,户口本和门牌上写的是进德街,闾长来查对户口,也用进德街X号。但老百姓没说进德街的,开口就是城隍庙街东头、西头或城隍庙街曾家大门等。而这个进德会成立于何时,谁的会首,有什么活动,未曾见过。 另一座城隍庙,或说后殿,坐落在城隍庙后街(解放后属北坛镇,街名改为进德前街和进德后街),庙门向北,主殿向南,殿内有木制城隍爷,其左右是城隍爷的两位夫人。主殿两厢是两位夫人的卧室,有坑箱及被褥等卧具。在卧室内外,各有一名丫环,一名手捧洗脸盆,一名手持宫灯,老人讲丫环名叫里秋、外秋。在主殿之外东西两侧有两个小庙,西侧为送子娘娘,东侧为鬼王大士和土地爷。在迷信传说中,城隍、土地爷和鬼王掌管亡魂,而这个送子娘娘庙在此有点不伦不类。道士能圆其说,说人生有轮回,亡魂经过了阴曹地府后,要转世投胎,还不是要经过送子娘娘这一关吗?有些老百姓也信他的自圆其说。但无嗣求子的人,在正月十五到庙上“拴孩”的,却多到百子庙、白衣庙等,也有到城隍庙的送子娘娘处“拴孩”的。 后殿城隍庙内有周、胡二姓道士,周姓道士住庙内房产三间,周姓是首席道士,老百姓称其为道士官,其子周凤阁也随父出家。胡姓道士一家数口男性均出家,家住花行街。后殿的香火很旺,除初一、十五有来进香者,人在去世后的许多仪式要在城隍庙内做。如为死者“报庙”、“送盘缠”等,来时有一名道士全程陪同。解放后我问过周凤阁道士,老百姓到庙 上的活动,你们收不收费?他说收开门费和香烛费,周、胡两家按月轮值,这月你收开门费,他收香烛费,下月调换。若要你们诵经做法事的呢?他说另行加费。我也问过城隍爷的四肢是活动关节吗?他说是!是为了出巡更衣之用。周道士提到出巡时,不仅眉飞色舞,似仍沉浸在当日红火的场景和其客观的收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