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丹-抖音百科
黎丹(1865-1938)湖南湘潭人氏,活跃在西北政坛上近20年。期间,致力于青海的经营开发,屡出良策,在青海建省,[1]促进民族和解与团结,维护西藏主权,禁绝鸦片,保护人民免遭兵焚之灾等方面均作出过卓越贡献。特别是忧于西北文化底蕴之薄弱,一生致力于西北文化教育事业,在兴办青海民族教育、沟通汉藏文化方面业绩更是独树一帜。其门下多出名噪一时的政治家、教育家及杰出翻译家,如朱绣、杨质夫等,其中不少人1949年后成为著名的教授、学者。 简介
黎丹,字雨民,号无我,清同治十二年(1873)出生于湖南湘潭世代官宦之家。黎丹在青海十余年,作为一任地方官吏,对近代青海文化教育的发展有不少建树。民国初年,全国各地新派人物纷纷崛起,而青海则反映迟钝,所出名人寥寥无几。黎丹到青海后,一反积习,立志改变极端落后的文化教育状态。为此他首先选拔、重用知识人才,对本地文化人士,或屈躬访询,或往来交游,或引荐擢[zhuó]用,待之以礼,任之以职,在近代青海教育方面颇有成绩的朱绣,就是因黎丹的举荐走向官场的。黎丹擅长文学、尤长于诗词,因而在青海地区注重推广文学诗词,使之普及、发展。由于旧时青海地方文化教育落后,又得不到重视;文献保存甚少,黎丹以官方名义出面征集刊印,保存了青海近代文化遗产。黎丹之举被当时人们称为“不朽之盛事”。以后,黎丹还与周希武等人倡议兴办了图书馆、博物馆、巡回文库、讲演所等,以此振兴青海地方文化。不仅如此,黎丹还将毕生收藏图书四万余册,悉数捐赠青海图书馆,其中有许多海内孤本,对现今从事文史研究者帮助甚大。 主要事迹
黎丹久萌开发青海之志向,尤其重视地方文化教育。初到青海时,西宁仅有一所蒙番半日小学,旧时所办的义学、书院也因政事时治时乱而废止,而占民族比例较大的回藏蒙古子弟,也只能受到经堂、寺院教育。对此,黎丹十分感慨,立志改变落后的教育状态,遂掀起了开办新教育的热潮。先后开办了蒙番小学,蒙番师范、筹边学校、女子学校等,黎丹还解囊捐资筹办了“职业学校”、“无我学校”、“医学训科学校”。同时,黎丹还十分重视提高民族基础教育,他以行政渠道督促,在蒙藏民族集中聚居地区设立蒙藏小学二十余处,培养学生八百余人。黎丹首先开创了青海近代的藏文学习和藏文研究活动,在沟通汉藏文化方面做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