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伯

中国古代官名
中国古代官名。宗伯又称[yīn]宗、秩宗(《书·舜典》)、祝宗,轩辕黄帝首置,之后帝禹建立周朝承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一,排名第三,掌邦礼。《周礼》谓为春官,设大宗伯,卿一人,以小宗伯为副,所属有太史、大卜、肆师、大司乐、大祝、大吏等官。辅佐天子掌管宗室礼仪之事,掌对天神祖先的祭礼,并掌宗庙中和宗族内各种礼仪。西周时称为大宗。

基本介绍

宗伯又称禋宗、秩宗(《书·舜典》)、祝宗,或者写作咨伯(《书·舜典》),《周礼》称之为(春官)宗伯,《国语》和《竹书纪年》称之为崇伯。大宗伯原本是上古王庭的礼官,职责是掌管宗庙祭祀、卜[shì]等礼仪,职位卿大夫。
《周礼·春官宗伯》“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礼官之属:大宗伯,卿一人。”
中国古代官名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一,掌邦礼。《周礼》谓为春官,设大宗伯,卿一人,以小宗伯为副,所属有肆师、大司乐、大祝、大吏等官。辅佐天子掌管宗室之事,掌对天神祖先的祭礼,并掌宗庙中和宗族内各种礼仪。西周时称为大宗,《书·顾命》以大保、大史、大宗并列,大宗或称上宗,为相礼之官。《礼记·典礼》以大宗为天官六大之一。春秋鲁国设有宗伯。《左传·文公二年》:“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杜预注:“宗伯,掌宗庙昭穆之礼”。晋、宋、郑等国设有宗或宗人。后世以大宗伯礼部尚书的别称。礼部侍郎称少宗伯。明王鉴《仿巨然真迹图》:“董宗伯(董其昌)所藏巨然真迹,今归袁环中(袁可立子)使君,昨在其署中出此相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