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坏死(osteonecrosis),又称骨无菌性坏死、骨缺血性坏死,是指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等骨活性成分的死亡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可发生于所有长管骨的骨端、骨突以及短骨的原发或二次骨化中心,但以股骨头、月骨、跗舟骨及跖骨处较多见,其中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最高,病损最严重,后遗症多,也是最为难治的一种骨坏死。[2] 最早的骨坏死相关报道是Alexander Munro在1738年发表的。1794年,爱丁堡外科学教授James Russell发表了关于骨坏死的一部经典论著,第一次详细地描述了骨坏死的病理发展。[5]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而股骨头坏死则以30~60岁最多见。该病病因分为肯定性病因与可能性病因,肯定性病因包括外伤、激素类药物、气候、骨质疏松等。[2]该病在早期多表现为坏死部位关节的疼痛;当疾病进展至中晚期,发生骨性关节面塌陷,疼痛、关节功能受限可加重。[3]辅助检查有实验室检查、X射线检查、CT检查等。[2] 骨坏死的治疗方法可分为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其中西医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限制负重、皮牵引、减停激素等,常用手术方法有骨髓芯减压术、新鲜胎儿软骨移植术、骨膜移植术等,[2]常用药物有低分子肝素、前列地尔等。[4]预防措施有合理用药、适量饮酒、防止创伤等。[6]该病的病理过程一经启动,仅靠外因很难阻断,恢复期较漫长,一般约为3~5年。[2] 病因
截至2022年,学者们普遍认为骨坏死的发病机制是骨组织供血受限,骨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在外伤,正常骨的血液供应破坏导致骨坏死。非外伤性骨坏死的主要原因包括骨内血供及骨外血供的异常,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