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韵略

撰于宋景德年间的韵书
《礼部韵略》(又称"监韵")是宋代一部专门为科举而设、作为审音定韵标准的韵书,供举子考试用韵参考和考官裁判,主要由国子监印行。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陈彭年等人奉诏修订、颁发了略本《韵略》,[a]《韵略》为场屋专用书,只收常用字及其常用音、义项。[1][2]
宋朝初期,考生们在科场进行科考时,创作诗歌和赋文,需牢记字韵和避讳,因而催生了韵书的纂修。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丁度等人奉命重修此书,改名为《礼部韵略》。从景祐四年至南宋末的二百余年里,《礼部韵略》一直在使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毛晃撰写的《拟进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表》完成。其子毛居正校正重增,于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刊行。毛氏父子主要在监本的基础上纠正错误,增加了4166个韵字,增补了释文、多音字的又音并互相标注且加上圈,改易了反切等。[1][2]
北宋刻本《礼部韵略》揭晓了两宋诗赋官韵的源头,它在厘清《礼部韵略》在宋代渐次增补的脉络、研究北宋诗赋的韵律,乃至当时科举制度的特点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图书馆藏北宋刻本《礼部韵略》进入《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堪称南京图书馆的“镇馆之宝”。[1]

发布背景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赵宋王朝。他深忧手下大将效仿,开始大力削弱兵权,广开科举之路,为宋朝制定了“祟文抑武”的基本国策。[1]在宋代,读书人颇受优待。朝廷对屡次以举人身份参加礼部省试或者诸科考了15次以上均落榜的考生,赐“进士出身”,时人称为“老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