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陀寺-抖音百科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弥陀寺始建于唐朝期初,净土宗,寺宇雄伟壮观,有殿堂楼阁百余间,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五百罗汉、歌舞楼是其经典之作,鼎盛时期僧人多达四百余人,香客难以数计,盛极一时。它象镶嵌在长江北岸的一颗璀灿明珠,闪闪发光 相传,一个初秋的早晨,西方有位老僧,云游至江口镇时,见万亩东湖水面上菱藕飘香,鱼鸭竞游,牧童横笛,稻田金黄;回头一瞧,宝积山上祥云缭绕,一群群白鹤在山顶上下翱翔,便近前详视:宝积山三面环湖水,一面临长江,一条独路进出此地,不觉喊了声“宝地呀”!便决定在此修行,自称弥陀。附近哪家有难他必帮之;谁人求他,他必助之,年长月久,口碑甚佳。弥陀圆寂后,人们修了一座寺庙纪念他,就叫它为“弥陀寺”。 唐初弥陀寺古刹因无围墙,隔水相望,寺僧担水、洗菜一览无遗。丽阳轻洒,湖光水色,倒映古寺老林,形成“太极掩映”之景。三门前有一山包,顶洼似盆,潺潺注水,终年不断;皓月之夜,临盆俯视,月养盆中,故名“金盆养月”。三门为圆拱,拱门上嵌有石雕蝙蝠5个,翩翩翱翔,栩栩如生,吉祥如意。名曰“五蝠圆门”。古刹耸于宝积山岗,有花岗石级56步,大有登天之趣。谓之“步步高升。”大殿前丹墀[chí]两侧各有一古井,腊梅伴之,井深数十丈,不枯不绝,清澈晶透,可见梅花朵朵漂浮,真容张张欢笑。故称“梅花古井”。大殿前月台石栏,有浮雕青蛙,作呜状,极为逼真,见其状,似闻其声,夏夜和着田间蛙鸣,静听韵趣横生,戏谓“青蛙夜琴”。大殿前百余平方米的丹墀,以大小一样的鹅卵石铺面,色泽各异的卵石成天鹅蛋状,人称“天鹅宝蛋。”大雄宝殿十分宏伟,荷叶卷棚,兽头大脊,拔地六丈,金光竞霞,壮观之极,故称“雄风独立”。该寺方丈本一法师以其旖旎八景吟诗曰:“金盆养月,五蝠圆门;步步高升,梅花古井;雄风独立,青蛙夜琴;天鹅宝蛋、太极掩映。”宋、清时期,香火极盛。后经多次毁、修,终不如盛时的规模与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