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林

杨卓林
杨卓林(1876—1907),湖南省醴陵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自幼随父经营商业,少年任侠,尝夜借邻烛读兵书及中外战争[bài]史,读至激动处,尝拍案狂呼:大丈夫生不封万户侯,当赴锋镝死耳,安能与乡里小儿讨无谓生活哉!由于帝国主义列强肆意侵略瓜分中国的事实,使杨卓林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本性和满清统治集团的腐败,萌发革命思想,遍游东南诸省,联络各地会党。两年后,入南京将备学堂。期间德国无理要求划南京狮子山为租地,两江总督周馥拟允诺,苏沪人士集议反对,杨卓林激于爱国热忱,提出暗杀周馥。故交陶森甲劝杨卓林勿作无谓牺牲,并资助其东渡日本,先后入铁道学校与神田区等警监学校。常至横滨,随李植生研制炸弹,后由黄兴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陈天华在日本投海殉国后,杨卓林迁居横滨,继续研习制造各种炸弹及使用方法。
1906年萍浏醴起义爆发,杨卓林在南京运动军队和会党响应。起义失败后,杨卓林策划暗杀两江总督端方,事泄被捕。端方派要员审讯,杨卓林慷慨陈词:我是革命党,尝阅欧洲历史,知中国非实委政治革命,不足以救亡。法国卢梭云:不自由毋宁死。佛家云:众生一日不出地狱,即余一日不出地狱。白种迫我黄种,杨卓林立志保种救国,是非俟千百年后史家评论。端方亲自审讯,杨卓林怒而掀翻案桌,慨然道:我志不遂,死耳,天下岂有畏死杨卓林耶!1907年3月20日,杨卓林在南京英勇就义。

人物简介

杨卓林(1876—1907),[1]湖南省醴陵县人。少时好武,喜读兵书及战争稗史,常与乡里会党交游。光绪十九年(1893),入清军江南福字营当目兵。1894年参加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二十六年,任张春发武卫左军队官,开赴京津,抗击侵华八国联军,在张家湾战役中,奋勇当先,亲手刺死日军骑兵斥候,左足受枪伤。帝国主义列强肆意侵略瓜分中国的事实,使杨进一步认清帝国主义侵略本性和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腐败,遂萌发了反帝革命思想,愤然离开清军,遍游东南诸省,联络各地会党。两年后,入南京将备学堂,光绪三十一年七月毕业。时德国无理要求划南京狮子山为租地,两江总督周馥拟允诺,苏沪人士集议反对,杨激于爱国热忱,慷慨陈词,谓“国家土地,不可以尺寸与人,否则以卖国论罪。”首倡刺杀周馥,常携手枪外出,准备相机行事。事为周馥侦知,欲致之死地。而租借之议亦作罢。故交陶森甲劝杨勿作无谓牺牲,并资助东渡日本,先后入铁道学校与神田区等警监学校。常至横滨,从粤人李植生学制炸药、炸弹。秋,由黄兴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后经杨卓林介绍入中国同盟会者数百人。杨卓林所论军事问题深为孙中山称许。冬,日本政府循清廷之请,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遂与姚宏业宁调元陈天华等组织反对“取缔规则”斗争,鼓动留学生回国革命。陈天华在日本投海殉国后,杨卓林迁居横滨,继续研习制造各种炸弹及使用方法。
光绪三十二年夏,闻姚宏业忧愤投江死难。愤然返国,在南京上海等地活动。萍浏醴起义爆发,杨在南京运动军队和会党响应。起义失败,偕同李发群、廖德番至扬州联络会党,并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因混入会党之督署密探萧亮刘炎告密,杨卓林等三人同在扬州被捕,押解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