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发

清广东陆路提督
张春发,字兰[gāi]江西省新余市人(渝水区罗坊镇堆上张家村),晚清著名将领,历任广西左江镇总兵、广东陆路提督、湖北提督、云南提督等职。[1][2]受册封建威将军荣禄大夫,赏袭云骑尉世职。[3][4]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初九日(1843年10月31日),卒于民国4年农历九月初四日(1915年10月12日),享年72岁。

人物经历

张春发祖父务农,父亲务农兼营小本贩卖。母亲生子4人,春发为次。幼时家境贫寒,自幼爱习武,身体矫捷过人。清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攻克罗坊。次年被掳(据墓志铭)入太平军,年13岁。咸丰十一年(1861)投湘军吉字营,后为刘松山部探骑,参加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有战功。同治六年(1867)累升至副将,赐勇号杰勇巴图鲁。同治七年,张春发为刘松山部将随左宗棠赴陕甘地区镇压回民起义,“从征回,规宁灵”(宁州,今属甘肃省宁县;灵州,今宁夏灵武),“战常陷坚”。同治八年“[zhuó]总兵”。次年春,刘松山在宁夏被回军击毙,其侄刘锦棠领其部,张春发随刘锦棠。同治十年攻打宁夏回民起义根据地金积堡(今吴忠市金积镇),回民起义军英勇反击,决渠淹清军,“春发开沟筑堤,引流反灌,破垒二百余”。更勇号“哲尔精阿巴图鲁”。“复巴燕戎格及河洲”(巴燕戎格,今青海化隆;河州,今甘肃临夏)。于1872晋升为记名提督。
清同治三年七月,新疆回族人民在陕甘地区回民反清斗争的影响下,于天山南北起兵反清,先后攻战库车乌鲁木齐哈密玛纳斯和喀什噶尔旧城等地。早就觊觎中国新疆的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统治者,趁机派其帕夏(即军队总司令)阿古柏领大军于1865年侵入新疆,侵占喀什后,于1867年悍然成立“哲德沙尔”的(七城国之意)伪政权,自立为汗。光绪二年(1876)左宗棠奉旨率军收复新疆。张春发从前敌总指挥刘锦棠率部征战。首攻古牧地,打开通道。张春发“率部保护[]重”。8月12日到17日,张春发与陈广发各率一营之兵担任警戒和截击逃敌任务。8月18日刘锦棠率军急袭乌鲁木齐。1877年4月14日开始清军越过天山南疆进攻。连克在坂、托克逊吐鲁番。5月22日阿古柏败逃至库尔勒自杀,残部逃至沙俄境内。12月17日收复喀什噶尔(今喀什市),12月21日收复叶尔羌城(今莎车)。1878年1月2日收复和阗(今和田)。新疆全境除伊犁外,已全部光复。张春发乃随同刘锦棠驻兵喀什噶尔,守卫边疆。1878年冬,逃至安集延的阿古柏残部阿里达什入侵,张春发领兵迎击“大破之玉都巴什”。1879年,安集延布鲁特又入侵,张春发领兵给以痛击,“捣其巢,逐北至俄境”。1881年新疆领土全部收复。张春发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清廷于1877年赏穿黄马褂,后又“赏给云骑尉世职”。
法国侵略者对越南早有侵略野心。1873年(同治十二年)、1882年(光绪八年)法军两次攻陷河内。1883年12月16日法军6000人进攻清军和黑旗军防地山西中法战争正式爆发后,1884年3月,张春发随同广西提督王德榜以记名提督入越参战,当时由于清朝政府的妥协政策和前线统兵大员潘鼎新的腐败无能,清军节节败退。1885年2月撤离谅山城,逃至镇南关(今友谊关),又逃至广西龙州,2月23日镇南关被法军占领。3月21日,张春发从王德榜配合冯子材袭击文渊州。3月23日法军2000人经镇南关,向关前隘清军阵地攻击,冯子材命王德榜驻于镇南关东北之油隘率部侧击法军,张春发受命率部300人拦截法军辎重。伏击战一开始,即将法军截为二段,“春发战最勇,歼法军百余人,获粮械无算”。在战斗最关键时刻,张春发激励部卒说:“今日战,死;不战,亦死!然力战,或可不死。”300人哄应曰:“然”。于是一鼓作气,“[jìng]前搏战,冲其中坚”。张春发胜利完成截击任务后,率部赶到东岭,从侧后攻击前隘之敌。酣战中,不幸被敌人一颗子弹击中右额,子弹穿颊而出,他“裹伤力战”,有力地配合主力反攻夺回东岭,大败法军,清军乘胜追击。3月25日收复镇南关,29日攻克谅山法军惨败。3月30日消息传到巴黎法国朝野一片惊慌,群众示威,迫使茹费里内阁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