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振性

波动朝着不同方向振荡的性质
偏振(polarization)指的是波动能够朝着不同方向振荡的性质。电磁波引力波都会展示出偏振现象。传播于气体或液体的声波不会展示出偏振现象,因为声波只会朝着传播方向振荡。振动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叫做偏振性,只有横波才有偏振性。

理论概述

大多数光源属于非偏振光源,例如,太阳白炽灯等等,因为它们所发射出的光波是由一组不同空间特征、频率(波长)、相位、偏振的光波随机混合所组成。为了了解光波的偏振性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只思考单色平面波,这种波是具有特定传播方向、频率、相位、振荡方向的正弦波。从研究平面波光学系统的性质与行为,可以对于一般案例给出预测,这是因为任何特定空间结构的光波都可以分解为一组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平面波,称为其角谱(angular spectrum)。

历史

丹麦科学家拉斯穆·巴多林(Rasmus Bartholin)于1669年发现了光束通过冰洲石(Iceland spar)时会出现双折射现象,假设照射光束于冰洲石,则这光束会被折射为两道光束,一道光束遵守普通的折射定律,称为“寻常光”,另外一道光束不遵守普通的折射定律,称为“非常光”。巴多林无法解释这现象的物理机制。后来,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注意到这奇特现象,他在1690年著作《光论》的后半部里,对这现象有很详细的论述;他认为,由于空间可能存在有两种不同物质,所以才会出现两道光束,它们分别对应于两个不同的波前以不同的速度传播于空间,所以,这不是很不平常的现象,但是,惠更斯又发现,这两道光束与原本光束的性质大不相同,将其中任何一道光束照射于第二块冰洲石,则折射出来的两道光束,其辐照度会因为绕着光束轴旋转冰洲石而改变,有时候甚至只会剩成一道光束。惠更斯猜想光波是纵波,他想出的简单波动理论不能对这现象给出解释。艾萨克·牛顿猜测,双折射现象意味着组成光束的粒子具有侧面(垂直于移动方向)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