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厂

出现于19世纪末的工厂
米厂就是进行稻谷加工、生产大米的工厂。一般叫作米坊。里面都基本是配置米机,面粉机打谷机等。

介绍

稻谷籽粒由稻壳和糙米两部分组成。稻壳包括内颖、外颖、护颖和芒。内外颖相互钩合包住糙米,其钩合强度随稻谷类型不同而异,通常灿稻谷比粳稻谷钩合强度大,脱壳因难。脱壳后的糙米由皮层、胚乳和胚三部分组成,皮层与胚乳结合紧密。特殊处理去皮后才能成为成品大米。

历史

中国上古时代已开始用杵和石臼[chōng]米。明朝末年(1637)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稻谷加工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凡既[lóng]则风扇以去糠[],倾入筛中,团转,谷米剖破者浮出筛面,重复入砻”,“凡稻米既筛之后,入臼而舂”。从中明确指出砻谷和碾米要分开进行。当时使用的稻谷加工的器械和工具有:风车、木砻、土砻、杵臼、水碓石碾和手筛等。生产规模基本上限于手工作坊。在19世纪末,中国沿海地区相继出现了机制米厂,主要加工机械都是从国外引进的。1949年以来稻谷生产和加工技术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原有的米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和扩建,并新建了一大批中、小型米厂,砻谷机碾米机和除尘等设备都得到了更新,发展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国外的稻谷加工新技术是从18世纪开始的,最先在欧洲开始使用机械碾米,到19世纪才出现应用铁[gǔn]碾米机的大米加工厂。20世纪50年代采用了新型高效喷风碾米。80年代,稻谷加工技术正朝着高效、多功能、密闭式小型组合机和单机自动控制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产品除普通大米外,还生产档次较高的免淘洗米、胚芽米和营养强化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