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xiān]型杂交水稻是现代培育的新型籼稻杂交水稻,被外国人誉为“东方魔稻”。[1]1973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2]其特点是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亩产超千斤。这种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多粮食少的问题,也给世界粮食产业带来了一次绿色变革。截止2019年,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1333万公顷,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1%,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58%。[1] 1973年10月11日,袁隆平在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年会上宣告,籼型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3]1974年,湖南开始试种杂交水稻,亩产超过650公斤,充分显示了其增产优势。1975年,试种面积达到5600亩。1976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扩大到208万多亩,全部增产20%以上。[2]1981年,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全体发明人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3] 物种简介
历史起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农业科技上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是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这项技术自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以后,仅至1994年,就已使中国的稻谷累计增产达2400亿公斤。此外,该技术还被出口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