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营村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桥头镇下辖村
范营村隶属:河南省南阳市社旗桥头镇相庄村委,全村共有第1-4生产小组,南距桥头镇区三里许,距县城社旗12.5公里,距市区南阳市35公里。村西濒临珍珠河。沿河逆流而上百余米,即是有名的“老鳖头”。此处因北边地形酷似“鳖盖”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兴路、渠的原因,现已旧貌全非。全村四个组,人口一千有余,土地二千四百亩,分布在珍珠河两侧。

村名由来与变迁

明永乐年间,有一军官,战后携带家小定居于此,名之曰范营。近代王清贤家扒房子时,曾发现有范氏与他人签订的房地买卖契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村民王清合挖红薯窖时,挖出铜质护心镜、铜钱、砚瓦、墨锭等物,其中墨锭上刻写有“范腾”二字。清初王姓祖上在范营走马圈地,得地二十四顷。此时,该村范姓仅存有一户。后来,范姓变卖家产迁徙异地,该村没了范姓。大约在清中后期,王姓又把半数土地卖予山西省曲沃县刘姓(即桥头街“正兴盛号”)。刘姓在该村建有青砖灰瓦的仓房院。南北屋各五间,东西屋各三间,村内至今残存有部分房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正兴盛号”又把此地变卖给国民党二十八军军长高德林(祖籍桥头西高庄)和晋庄的王姓人家。新中国成立前夕,该村除王姓外,还居住有张、刘、臧、牛、孙、党、康、闫、黄等姓氏,他们多数是“正兴盛号”的佃农。该村初级社时属和平社,归李庄乡管辖,高级社时归何营乡管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归桥头人民公社相庄大队管辖。据说在过去,该村珍珠河西侧原有前秦后秦两庄.

姓氏与民俗

该村诸多姓氏中,王姓人数居多,占百分之六七十,是村中的望族。王氏始祖居太原,随后迁居天津北郊和山东曹州。明中期,曹州王氏依皇命迁入本镇埂里村。到了明代末期,王氏祖上王隆怀韬略精武功,因功[zhuó]升为守备,后耕读有成,人丁兴旺。王隆生子四人:王家、王模、王廉、王聘。子孙繁衍分布于津、豫、鄂三地百余村庄。范营王氏是埂里村王氏中的一支,清代康熙年间,王聘的后人尚富、尚安、尚0胞兄弟三人迁入范营。王氏祖[yíng]坐落在村西珍珠河西岸,改革开放后,莹地修[]一新,重立墓碑,新建砖混牌坊一座。据说,家族分支在湖北南漳的,在那里建村时仍用埂里、范营村名。该村张姓祖籍山西洪洞县,明清时迁入范营,祖茔在小徐庄与小刘庄之间。过去,范营村东西各有一庙,一间房大小。东庙供奉的是猴王爷、龙王爷、火神爷,西庙供奉的是老天爷、关爷、蚂蚱爷。每年麦罢,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庙前,欢欢喜喜看大戏。西庙门前有棵大杨树,树上挂有一米高的大钟。村里每有大事,都要敲响大钟,把大家集中起来,采取一致行动。大年初一,王家在上年娶的新媳妇都要到祖坟上拜祭,而王家的老族长和头面人物则穿礼服戴礼帽到每个王氏族人家拜访寒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