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土断

东晋使侨民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的办法
庚戌土断是指东晋时期,统治者为了扩大赋役征收,取消侨置州、郡、县,民不分侨居户和土著户,皆在所居之地立户入籍,并按规定服役纳税的举措。该办法是由任东晋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桓温所主持进行的[1]
西晋末年以后,北方士族流民大量南移。最初,南方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和保证北来士族特权,设立了侨州、郡、县,对侨居之人不征赋税徭役,称侨置。东晋中期以后,南方的统治者为了扩大赋役征收,不得不撤消“侨置”、改为“土断”。在东晋南朝时期,共进行了九次土断。其中,东晋时进行过三次,即晋成帝咸康七年(341年)“咸康土断”、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庚戌土断”、以及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进行的 “义熙土断[1]

庚戌土断

中文名称: 庚戌土断
发生时间: 公元3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