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Ding cauldron of Duke Mao),西周晚期青铜器(西元前827-782年),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1][2][3]
毛公鼎于1843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之后数次易手被陈介祺、叶恭绰等人收藏,现藏于中国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4][3][5][a]毛公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鼎口饰有一道重环纹,敞口,双立耳,三蹄足,鼎内壁铸有铭文,近500字,铭文内容先是叙述了周初文、 武二王时期的盛世景象,然后又讲了国家当前的形势并不安宁,要求毛公辅助周天子治国理政等。此鼎矮短庄重,整体造型浑厚,饰纹简洁。[3][4]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鼎由宗教向世俗生活转变的代表作品,其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3][a]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永不更换的展品,也是镇馆三宝之一。[6][b] 出土流传
清代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毛公鼎被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从村西地里挖了出来,然后,董春生以白银三百两的价格将此鼎卖给了一名古董商人,数年之后,毛公鼎落入了苏兆年和苏亿年之手,1852年,收藏家陈介祺花钱从苏亿年兄弟那把毛公鼎给买了过来,此后多年,毛公鼎一直被陈介祺收藏。1910年,陈介祺的孙子陈孝笙把毛公鼎以两万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了清朝大臣端方。[3][4][6]